电话:13156208557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求职资讯

30年职业冷热变迁史 没有一门职业是常青的

来源:青岛西海岸人才网 时间:2014-04-03 作者:青岛西海岸人才网 浏览量:

    十年前,如果你在任何一家企业工作,你的同学、朋友和亲属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然而这两年大家又一窝蜂地去报考公务员,很多家长对此的说法是工作稳定,可以养老。但是我们的家长太健忘了,往前看20年,一个国企员工不会想到十年后他会下岗;而往前看50年,没有哪一个热门职业是常青的。

    1980年代

    国企技术人员 那时候最吃香

    李丽 60后 国企工程师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个体户已经成了万元户,但是并不令人羡慕。那时人们追求的是稳定和体面。最热门的职业有新闻媒体、高校教师、国企工程师等。

    53岁的李丽(化名)做了30多年的工程师,再有两年就要到退休的年纪了。80年代初,机械行业盛行,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正是在那样的大背景下,李丽在高考时选择了机械行业。

    整个80年代,工厂都是令人羡慕的地方,和所有职业一样,李丽刚毕业时只是个“技术员”,但因为是大学生,所以是“干部”编制,之后就一级级考,最终顺理成章成为了“高级工程师”。不过,好景并不算太长,9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开始转型为市场经济,各种商业行为逐渐增多,“最早进入市场经济并且发财的,就是当初找不到工作的那批人。”到了9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工厂由于产品落后、设计落后等原因退出舞台,很多国有企业开始关停并转。工厂的衰败,自然影响到了工程师的“地位”,慢慢的,工程师也不再是80年代的那个“香饽饽”了。

    1990年代

    能去外企工作 倍有面子

    赵安 70后 私企老板

    到了90年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薪酬和工作前景成了人们求职时的首选。最热门的职业也由此变成了外企、机关、金融(银行、证券、保险)、海关、税务等行业。

    在40多岁的赵安(化名)看来,外企的光环正在被日益崛起的民营企业以及竞争力越来越强的央企所遮盖。赵安的第一个东家是欧洲企业,之后又陆续待过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美国一家名声赫赫的大型跨国企业,最后成为了高管之一。前年,决定单飞,他自己成了老板。

    对那时的赵安来说,外企实在太新奇。然而,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最初的高额薪水、优厚福利,已不是这些已走上管理层的中年人最看重的东西了。“竞争越来越强、压力越来越大,和年轻的海归学生一起竞争,连英语都比不过对方。”

  “为了保障,很多外企高管跳槽到国企,”赵安坦言,“过去人们仰视外企,如今好的外企依旧受到欢迎,可人们更多的是平视他们。”

    2000年代

    律师的光环逐渐褪去

    刘林 80后 律师

     到了21世纪,整个世界都在转型,网络开始统治世界。最热门的有网络公司、律师、IT行业、通讯行业等等。

    说起当年为什么选择法律这个专业,刘林(化名)笑了,“受港剧影响,真的。”2002年之前,只需要大专文凭,就可以通过自学考到律师资格证从事律师,“所以这个行业有很多人之前都是干其他行当的,比如厨师,还有修钟表的。”

    除了像刘林这样因为TVB爱上律师的,他发现大多数同学主要还是看上了律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我师父90年代初期在国办所工作,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但那时我师父一个月的工资加提成就有5000多,是别人5倍。”刘林说。但随着法律系招生越来越多,真正能进入法院、律师事务所等相关行业工作的毕业生比例随之下降,法律系学生就业成为近年来的一个难题;加上律师的压力大、工作量大等因素,不少人如今对这个行业,也只能望而却步。

    国企倒闭潮下 公务员炙手可热

    孔齐 60后 公务员

   “考公务员的人少了,这很正常。”孔齐(化名)算是国内第一批走进公务员队伍的人。在孔齐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末,是公务员最“趾高气昂”的时候,特别是在一些权力部门,不仅有隐形福利,而且“好办事”。但是近几年,随着公务员的工资公开透明化、各级领导的要求不断提升,特别是社会监督的急速增多,公务员也时刻处于高压之中。他们原本引以为豪的不错的薪金和福利,也因为工资涨幅远跟不上物价涨幅,而失去了优势。今年,2014年江苏公务员考试出现了招考人数和报考人数双降的情况。

   “当然,公务员热一时半会还不会停,”孔齐说,“但未来人们投奔公务员时,应该会往更理性和客观。”

    2010年代

    互联网金融成新贵一族

    熊伟 80后 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创始人之一

    本世纪10年代,商业社会带来巨大风险,人们选择稳健的同时,跟随榜样开始创业,最热门的有互联网金融等一个个单独或合伙的小型公司。

    熊伟(化名)算是较早进入互联网金融浪潮的那批人之一,而他也赶上了好时候。在此之前,这个行业并不被人所看好。如今,互联网金融火了,很多敏感度高的人,比如银行和互联网从业者,也开始了观望,他们希望第一波进入这个行业,等过了三四年,就能成为“元老”。

    熊伟说,类似他们这样的专业公司,在招人时都有着很高的门槛,要么看中求职者对产品设计、用户体验的理解,要么看中其金融从业经验,以及对产品风险控制的能力。然而,一些过去做传统民间借贷的人,此时也做起了网站,自称互联网金融。“这行还有一个自我规范的过程。”他预计,两三年后,这个行业会自我更新,更加规范。

                                                                         来源:《吉林工人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13156208557
工作日(周一~周五) 8:00-17: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所有方:青岛易佰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方:易房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鲁ICP备10204884号-39 37021102000013

地址:黄岛区双珠路238号西海岸创新创业中心4楼(黄岛区政府西侧) EMAIL:2898771880@qq.com

ICP经营许可证:鲁B2-20210219 人力资源证: (鲁)职介证字[2020]第02110053号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